《二次成长》:穿越漫漫长夜,拥抱幸福人生
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09:01:09 湖南省长沙福鑫咨询有限公司

文 | 有书君 · 主播 | 周周

今天,我们继续共读《二次成长》这本书。

在上一节我们说到,六到十一岁期间,我们充分探索世界,也初次感受到比较与自卑。

如果能在二次成长中找回多维的自我,就能把拖延化为行动,把自卑转化为韧性。

那么,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,进入充满危机、孤独和叛逆的青春期后,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,并塑造出独特的自我。

亲密与孤独

在十一岁左右,我们的儿童期结束,青春期来临,它会持续到大约十八岁。

这个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,是学着去建立亲密关系,以及如何与孤独相处。

这一时期的亲密关系,包括爱情、友情等各种能带来共鸣的情感连接,但其中最强烈、最具冲击力的往往是爱情。

这是因为,青春期荷尔蒙突增,促使我们产生最初的“动心”,情绪会像过山车一样起伏。

同时,我们对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过程都缺乏了解,很容易因此感到羞耻,甚至惶恐不安。

这一时期,我们亲密关系的模式,也深受早期成长经验的影响。

如果在童年时期,我们没能形成信任感、自我价值感等重要品质,在亲密关系中,我们就很难,以平衡的心态来应对。

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依赖恋人,一旦失去,就好像失去了全世界。

我们也可能出于恐惧心理,不敢尝试建立关系,以此来避免受伤的可能。

这些心态很容易延续到成年,成为我们处理感情的固定模式。

那么,我们该如何修正过往、形成健康的亲密关系呢?

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,叫作“亲密模式之钥”,主要有三个步骤。

第一步,我们要进行历史信息的收集。

根据自己过往的感情经历,总结出感情中“印象深刻的美好回忆”、“印象最深的糟糕回忆”和“恋情结束原因”,每个部分尽量用三个以内的词汇概括。

第二步,锻铸钥匙。

将上一步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三个词摘取出来,这就是我们亲密关系模式的核心信息。

接着,我们用这三个词聚成一句话,描述自己的亲密模式。

比如,作者在回答完第一步的问题后,摘取出来的三个词分别是强势、不公平、不安,那么在这一步,她结合自身情况汇聚成的一话是:

“我的亲密关系模式是,在感情中我总是因为体验到不公平而感到不安,然后就会用强势的方式来处理,关系因此而结束。”

第三步,考虑保留还是更换。

在第二步拿到钥匙后,我们不用去判断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,只需要问自己,是否接受以这样的亲密关系模式对待现在或之后的感情。

如果接受,那就可以保留,如果不接受,就可以重新选择三个词,描绘自己理想中的亲密关系模式。

接着,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早年的缺失,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。

这样一来,我们不仅能看清自己处理关系的惯性,也能主动选择以新的方式建立联结。

在青春期,我们还要面临的问题,是常常出现的孤独感。

如果我们无法顺利建立亲密关系,或者在社交当中遭遇失败,都可能感受到孤独。

其实,它的根源在于无法确定自己是谁,也无法感觉到真正的自己。

如果能尝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,或者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我们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感。

不过,我们还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,就是将孤独视为正常的情绪,在与其共处的过程中习惯独自前行,而不是总需要从外界获得安心和完整。

当我们既能享受亲密,又能承受孤独时,人格的拼图也会进一步完整。

自我统一,修补过去

在青春期,我们还要面临的挑战,是实现自我的整合。

我们在前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和积累的缺失,都会在这个阶段被放大。

在冲突与变化中,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入,从而走向成熟和社会化。

然而,成长早期遗留的问题,也常常会在这个阶段集中爆发,使得我们的“自我”难以整合,叛逆、困惑和矛盾也会接踵而至。

作者在初三升入重点班时就经历了这样的危机。

在原来的班级里,她一直是成绩拔尖的学生,这是她对自己的认知。

可一进重点班,她就立刻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。

在班会上,同学们在台上自信发言,踊跃竞选班干部,一个个都显得格外耀眼,她却只能坐在台下当观众。

她意识到,除了学习成绩好,她没有任何其他的优势。

当所有人成绩都很优秀时,她曾经依赖的光芒突然消失了,她就无法确认自己是谁。从那个时候起,她的自我整合就暂停了。

其实,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,不能简单归结于换班,而是她过往未能形成的安全感、价值感,以及未能消解的自我怀疑,在新的冲击下爆发了出来。

同时,她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,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,就只能任其发展了。

因此,作者认为,成年之后回顾过往,即使发现自己有没做好的地方,或者犯过一些错误,也应该多给自己一些理解和包容。

在尝试重塑人格时,我们可以坚持“渐进性原则”:从婴儿期学会信任,到幼儿期建立主见,再到儿童期确立价值,学龄期积累自信……

正是在不断经历冲突与修补的过程中,我们逐步形成了清晰而稳定的人格。

这符合发展心理学倡导的“终身成长”理念。

我们不必把成长的结果当成唯一的意义,也不需要把糟糕的自我全部丢掉,而是将成长视为一个缝缝补补的过程,找到问题的症结,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。

按照这个观点来看,我们重塑人格时,不需要追求无懈可击,而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,并在与过去和解的过程中,持续寻找更完整的自我。

“成人叛逆”的作用

在青春期,成长似乎常常与叛逆相伴。

所谓“青春期叛逆”,指的是青少年表现出的情绪焦躁、和家人发生冲突、疏远成人社会、做出鲁莽行为和排斥主流价值观等现象。

然而,并非所有人在青春期都会经历叛逆,原因大致有三种。

第一,成长环境相对顺利,成人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没有引发剧烈的冲突和挑战,因此不需要通过叛逆来抵抗。

第二,在逆境中,我们发展出了一些应对困难的策略,巧妙避免了激烈的对抗。

第三,我们所遭遇的挫折过于沉重,超出了自身的承受力。

叛逆本身需要能量,而当我们已经处于生存模式时,所有力气只能用来自保,自然无暇反抗。

正是因为如此,我们可能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了成人阶段,迟到的“成人叛逆”也可能会出现。

所谓“成人叛逆”,多发生在遭遇打击或挫折之后。

我们突然意识到:自己长期以来的性格模式和处事方式已经限制了生活,于是开始排斥旧有的人际关系模式和价值观。

它和青春期叛逆的本质相同:面对困境时,个体借助一种带有冲击力的内在力量寻求突破。

不过,相较于青春期叛逆的无序、野蛮、危险和不顾后果,成人叛逆是有序的、理智的、安全的、具有重塑性的。

成人叛逆不是简单的对抗,而更像是一种自我觉醒。

它逼着我们跳出惯性的思维和行为,重新审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,从而调整价值观,重建心理边界。

本质上,这是一次主动夺回生活掌控权的过程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成人叛逆表现在各个方面,比如,主动结束一段充满痛苦、带来消耗的关系,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,或者是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

可以说。

成人叛逆正是二次成长的契机。

它让我们在内耗和冲突中突破束缚,找到内心真正的期待,从而有机会走上全新的人生道路。

带着缺憾,也能走向完整

从出生到十八岁,我们的人格像一幅逐渐展开的画卷:

婴儿期的存在感、安全感与信任感奠定底色,童年的探索、自尊与责任感塑造内在力量,青春期的叛逆与孤独促成自我的觉醒与人格的整合。

在这个过程中,由于缺乏能力和经验,得到的帮助不够,我们的人格难免存在缺失。

因此,当我们回首过往时,不必苛责那个曾经迷茫、自卑、痛苦的自己,而是要客观看待那些伤痕。

实际上,人生早期的经历虽然影响深远,却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。

成年之后,我们依然有机会重拾画笔,将残缺的画卷补充完整。

我们可以释放被压抑的潜能,成长为理想的自己。

我们可以修复早年的缺憾,看见自己的独特价值,安定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。

我们可以不再自我怀疑和反复拖延,而是以充分的行动力创造未来,真正拥抱自由、幸福的人生。

好了,讲到这里,《二次成长》这本书的共读就结束了。

每本书都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旅程。

我是周周,期待在下一本书中与你相遇,再见。

发布于:天津